企业新闻
Company news

乐鱼体育-日本预制菜产业:从软罐头到专卖店,60年食业进化启示录

发布时间:2025-07-26

来源:咫尺研学

四十年研发一款软罐头咖喱,二十年蝉联炒饭销量冠军,日本预制菜企业用时间熬出了国民餐桌的信任与依赖。

1968年,日本东京超市货架上出现了一款改变饮食历史的商品:大塚食品工业公司推出的软袋装牛肉蔬菜咖喱。包装上印着醒目的广告语——“只要3分钟就能享受正宗滋味”。

1968年的大塚食品预制菜

为了这款无需防腐剂却能常温保存、经高温杀菌后食材仍保持形态的产品,大塚食品研发团队整整耗费了四年光阴。

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,走进日本任何一家便利店或超市,预制菜已占据半壁江山。约100家企业提供超过500种预制菜商品,47.7%的日本家庭日常食用预制菜,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。

现在的大塚食品预制菜

日本预制菜产业的四重变奏

日本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应对社会变革的进化史。历经四个清晰的发展阶段,每个阶段都与日本社会经济脉搏同频共振。

1958-1967年的导入期,冷链基础设施和冰箱普及奠定了产业基础。1965年日本科技厅正式提出“冷链”概念,政府大力扶持速冻食品企业,建设物流冷链系统。

到六十年代末,冰箱在大型超市和餐饮业基本普及,冷冻食品需求开始猛增。这十年间,预制菜消耗量从0.13万吨跃升至2.54万吨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%以上。

1968-1996年的爆发期见证了女性就业革命的深远影响。随着经济发展,大量女性选择外出工作,推动餐饮连锁企业扩张和预制菜在B端市场渗透。

美式快餐品牌进入日本,人工成本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助推冷冻预制菜普及。日冷集团、神户物产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。人均冷冻预制菜消费量从1970年的0.6千克飙升到2000年的9.73千克。

1997-2006年的稳定期遭遇经济寒流。经济泡沫破裂导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下滑,餐饮行业扩张放缓,预制菜行业增长触顶。

行业洗牌加速,速冻食品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693家锐减到2007年的613家。到2020年,仅剩370家企业在市场中顽强生存。

2007年至今的恢复期由人口结构变革驱动。老龄化、少子化让家庭消费习惯改变,对便捷性需求提升。2020年,家庭用冷冻预制菜产量首次超越餐饮端产量,2021年日本预制菜渗透率突破60%大关。

安全与便捷构筑的产业双核

在日本,预制菜早已不是“将就”的代名词,而是品质生活的组成部分。这种信任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:极致的安全保障与极致的便利体验。

安全体系始于1948年颁布的《食品卫生法》及《食品卫生法施行规则》,对食品从选材到消费各环节卫生做出详细规定。1956年实施的《学校供餐法》则专门规范了学校供餐标准。

日本政府对制造端实施精细化监管。2021年修订的《食品卫生法》将密封包装食品制造业作为单列产业进行许可证申报和监管。不同类型的制造商对应不同的许可审查、行业标准和监管办法。

便利性创新则体现在产品形态的持续进化。在涩谷车站附近一家四层烧鸟居酒屋,仅两位厨师就能应对100多位客人,秘诀在于大部分材料都是提前深加工,现场只需完成最后简单烹制。

当代日本市场上的预制菜,可以说只有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,几乎覆盖所有品类

超市里免洗免切搭配合理的蔬菜包、切好拌好调味的肉类食品随处可见。受益于低温杀菌技术及材料行业发展,微波炉加热的透明袋装预制食品成为年轻人新宠,传统铝箔包装市场则出现停滞。

日本预制菜企业通过创新包装和营销策略提升产品吸引力。精美的包装设计和吸引人的广告宣传成为标准配置,部分企业甚至推出定期更换菜单的订阅服务,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和新鲜感的需求。

日冷集团的四维竞争力模型

在日本预制菜行业的激烈竞争中,日冷集团以连续20年蝉联市场第一的姿态,揭示了行业领导者的成功密码。这家成立于1942年的企业,从冷冻鱼起家,如今成为行业标杆。

产品端实施“选择与聚焦”策略。在巩固核心战略单品的同时,不断扩大米饭、中餐、鸡肉制品、健康餐等品类SKU。其明星产品“正宗炒饭”自2001年上市以来,2021年单品销售额达6亿元,成为冷冻炒饭品类的绝对王者。

日冷预制菜王者炒饭

研发端的科学精神构筑了深厚壁垒。日冷的研发团队由1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,分为食品研究组、产品开发组、设备开发组和先进科学技术组。

食品研究组专门分析人类味觉与食品化学数据关系,用工业化流程还原食物本味。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.43亿元,占营收7.3%,位居行业前列。

“正宗炒饭”的成功源于持续改良:2007年将猪肉改为香气更足的烤猪肉;2012年增加25%蛋液;2015年采用专利“三段式炒制法”;2019年用香葱酱油增添焦香风味。二十年如一日对一款产品的精益求精,成就了市场传奇。

渠道端采用B&C双轮驱动模式。针对线下零售渠道主推性价比高的鸡肉制品;线上渠道则销售健康餐并提供营养师咨询服务;餐饮渠道通过项目组方式为客户开发中高端定制产品。

2020年日冷实现1571亿日元营收(约77.52亿元人民币),其中B端收入占比55%。这种平衡的结构使企业能够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风险。

供应链端完成上中下游统一布局。通过日冷食品(预制菜)、日冷物流(冷链)和日冷生鲜(海产品与畜禽产品)三大板块整合,实现全产业链协同效应。

整合后工厂产能利用率从48%提升至63%,鸡肉预制菜自产率从55%提高到70%。截至2021年,日冷在全球共有19个工厂,42个物流基地,冷库容量超150万吨。

从B端主导到C端崛起的消费转型

日本预制菜产业的渠道演变呈现出清晰轨迹:B端发展先于C端,并逐步向C端转移。这一转变背后是深刻的社会结构变革。

在行业发展前期,受限于冰箱普及率低,预制菜主要进入校企食堂、餐饮行业等B端场景。20世纪60年代,随着家用冰箱普及率超过50%,预制菜才开始进入家庭。

味之素业务用煎饺,提供给餐厅

70年代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叠加饮食场景外部化,电冰箱和微波炉普及带动B端与C端同步发展。90年代末经济泡沫破裂加上人口增速放缓,餐饮行业不景气,B端消费在1996年达到顶峰108万吨后开始下滑。

2020年疫情冲击下,B端消费从89.6万吨骤降至78.0万吨,而C端需求则从69.2万吨逆势增长至77.1万吨。此后C端消费继续稳步提升,2022年达到80.5万吨,首次实现对B端的稳定超越。

便利店成为C端消费的核心场景。作为“离家最近的生活必需品补给站”,日本便利店凭借成熟的冷链系统解决了运输难题。7-11、全家、罗森等终端自有品牌合计占据预制菜零售端规模的22.9%。

2022年8月,永旺集团在千叶县推出创新业态@FROZEN冷冻食品专卖店。截至2024年11月,该品牌已在首都圈、东海、关西等地区布局14家专卖店,销售额持续攀升。

@FROZEN店铺采用革命性的三色分区设计:红色“EAT”区(约450个即食SKU)、橙色“HEAT”区(约870个即热SKU)、绿色“COOK”区(约180个即烹SKU)。

店内配备动态电子标牌展示产品信息,出口处设置微波炉区域。这种创新模式使专卖店销售额达到常规超市的2倍,自有品牌销量保持1.5倍增速。

从日本经验看预制菜产业未来

日本预制菜产业六十余年的发展轨迹,为中国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。在市场规模方面,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,同比增长23.1%,到2026年有望超过10720亿元。

味之素洋食亭冷冻汉堡肉,所见即所得

在产品策略上,日本经验表明烹饪便捷度提升与向主食转化是必然趋势。日本预制菜早期以需要自行炸制的可乐饼、汉堡包等为主,随着女性就业率提升,便捷产品日益受欢迎。

味之素的煎饺产品已实现不需加水加油即可烹饪。主食类预制产品从1962年的0.54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143万吨,在冷冻食品中占比从35%提升到70%。

味之素冷冻煎饺,50年改良50次

行业集中度提升是成熟市场的标志。1997-2021年,日本预制菜生产企业从972家减少至432家,前五企业市场份额达到70-80%。中国预制菜企业应做好长期竞争准备,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建立壁垒。

供应链整合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。日冷集团通过子公司整合上中下游资源,实现产能利用率和自产率双提升。中国企业可借鉴供应链整合、多渠道销售、定制化服务等模式,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高效体系。

渠道创新是打开C端市场的关键。日本便利店和专卖店的成功经验表明,贴近消费者的终端场景至关重要。永旺@FROZEN通过场景化分区和体验式营销,将冷冻食品从“应急品”转化为“享受品”,这一思路值得中国企业借鉴。

永旺@FROZEN,500日元就能享受法餐味道

食品安全信任体系的建立是产业基石。中国企业应加强从制造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,采用新鲜优质食材,严格加工过程控制。与监管部门合作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,重建消费者信心。

当一款炒饭能连续二十年精益求精,当一家专卖店能让选购冷冻食品成为享受,产业才能真正融入国民生活。

在大阪@FROZEN专卖店,一位年轻母亲在“COOK”区挑选切好的和牛片,在“HEAT”区选了一盒儿童咖喱,最后在“EAT”区给女儿买了支北海道牛乳冰淇淋。结账时,她扫了包装上的二维码,屏幕上弹出牛肉的牧场坐标、咖喱的减盐认证、冰淇淋的益生菌检测报告。这种信任,不是来自对“工业”的妥协,而是来自对“标准”的敬畏。

当中国预制菜学会用透明对抗质疑,用技术兑现美味,用体验重塑价值——“热一下就能吃”才能真正意味着“热一下就能吃得安心”。

当中国预制菜产业站在5165亿元市场规模的门槛上,日本经验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理:预制菜的成功不在于替代厨房,而在于创造新的饮食价值。